close

(文章寫於2003年)


      女兒Madeline已經開始上幼幼班了,原本擔心她兩歲半了,話還是說不太清楚,結果上了學後說話「突飛猛進」,讓我每天都有許多的驚喜,昨天還只有兩個字的句子「抱抱」「不要」,今天突然冒出四個字的句子「欣欣要拿」,明天更了不起「這個欣欣的,媽媽拿」,讓我這個原本因為工作繁忙、一直覺得給孩子時間不夠、深覺愧對孩子的媽常常有「喜極而泣」的衝動‧不過,最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女兒在學校學會了「好哇」「有啊」「是啊」這種很可愛的回答方式,有一天卻說出了「不要嗕」,我問是不是「不要嘛」,她又說了一次「不要嗕」,我才發現她說的是「不要No」,中英文雙語回答呢‧慢慢的,我就發現Madeline的中英對照的句子還有「還要More」等等,非常有趣‧


 



 


        其實,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,若是有多種語言的環境,不管是中文,英文,台語,甚至是日文也好,孩子的說話過程往往是以「溝通」為主,什麼語言最快表達,就用什麼語言‧所以Madeline有時出現「欣欣好了‧欣欣go」或是「弟弟home. Sleep sleep(弟弟在家睡覺)的句子,這種”Code-switching”「語言轉換」的現象,對於在多種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很常見的,我自己到現在都還會遇到這樣的情形,中文說到一半轉換成英文,或是夾雜一個英文單字,有時自己察覺到會趕快改過來,怕引起別人反感,有時卻是不自覺的‧


 



 


        一般來說,每個人都有一個比較強的語言,我們稱之為第一語言(First Language)‧我本身的「母語」應該是台語,但因為從小不斷的轉換語言學習的環境,中英文是比較常用的語言‧我常常在思考自己使用語言的「習慣」,日常生活常用的是中文,但工作、演講或師訓時,常用的是英文,不過我想我的「第一語言」應該是中文,因為平常「思考」的語言是中文,數數的時候是中文,記電話號碼的時候也是用中文,不過還是常有中英文「語言轉換」的情形發生‧「語言轉換」“Code-switching”的原因很多,最常見的是因為孩子的「辭彙不夠多」,譬如說,在學校裡外師問 “What kinds of fruits do you like?”,有位孩子說 “I like to eat榴連and apple.”,因為她不知道榴連的英文是什麼‧有時候,則是因為有些字辭是有「文化意義」的,孩子會想直接用中文說,例如,孩子會對外師說 “Teacher, I have many紅包.”而不是說 “red envelops” “lucky money”,因為紅包是有特別的文化意義的,孩子用中文表達比較快‧另外,「情境」也是很重要的‧有的人在家就是習慣說台語,上班時說國語;有人平常閒聊習慣用台語,但是演講時卻是說國語才比較順暢;有的人罵人則習慣用英語或是台語才說得出口‧小孩也是一樣,有什麼樣的刺激,有什麼樣的情境,孩子很容易就轉換語言‧


 


        若您的孩子也是在多語的學習環境下,可以多觀察孩子有沒有這種語言轉換的現象,如果有,都是正常的現象,因為這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過程,不要太緊張,這不代表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好,或是太多語言會讓孩子容易混淆,下一期我們再來探討如何減少孩子語言轉換的問題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ll Me A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