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為小寶寶營造學習英語的情境(二)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文章寫於2003年)


 


最近面臨了一個困擾的問題,女兒Madeline已經一歲六個月了,卻還在呀呀叫,不會叫媽媽,也不會叫爸爸。朋友說「妳不是自己在教語言,怎麼女兒還不會講話呢?」,外公開始著急了「妳要多陪陪女兒,多和她說說話呀!」,外子也覺得好奇怪「會不會是我們中英文都說把女兒搞昏頭了?」


這個問題早在我還懷著Madeline做胎教時,就已經和外子討論了許久。到底我們要對Madeline說中文還是英文?為了要給女兒「雙語情境」,當初得到的共識是媽媽說英文、爸爸說中文,在胎教期間真的是「貫徹始終」,我每天用英文對女兒喃喃自語,爸爸則是每晚貼著媽媽的肚皮用中文和女兒打招呼。後來,女兒出生後,請到了一位很棒的菲傭,英文又沒有嚴重的腔調,就請她對女兒說英文。我們每天上下班,大多的時間都是菲傭陪著女兒,我回家陪女兒玩也是說英文,這麼一來,女兒在家裡聽英文的比例似乎比中文來的高了些,爸爸開始擔心中文的刺激不夠,於是乎身為媽媽的我開始中英夾雜著說,一會兒中文、一會兒英文,有趣的是,Madeline也對中英文都有反應。


 



 


 


平常在家裏,我們常常給Madeline許多語言上的刺激,不管是中文、英文,我們都盡量透過說故事、錄音帶、錄影帶、歌謠韻文等方式來帶動女兒,Madeline在學習上也一直在進步,跟她說話都會有反應,並做出回應,讓我們知道她聽得懂。最近,Madeline變得非常愛說話, 咿咿呀呀地說了許多的兒語(baby talk),我和外子常常要自己解釋她到底說了些什麼,想表達些什麼,教了許久的「爸爸媽媽」也還是不會說。


其實,雖然自己也很期盼她叫爸爸媽媽,卻不會太著急她會不會說。因為自己小時候也經歷過更換語言的過程,需要較長的「沉默期」(Silent period),比較晚才開口說話,但這對後來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卻沒有影響。另外,在許許多多的雙語實驗研究中顯示,若父母雙方有不同的語言背景,可從小堅持一人一種語言與小朋友互動,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和什麼對象溝通,要用什麼語言。如此一來,雖然孩子可能因為要去吸收(input)兩種語言不同的發音與系統,要花較常的時間才會開口說話(output),卻可以同步學習兩種語言。


 



 


因此,我仍然耐心的等Madeline準備好了再開口,並不怕她會因為兩種語言而錯亂,只有每天注意著是否中英文都有給她足夠的刺激,例如,看了英文的故事書之後,就用中文與她對話。可惜的是,自己的台語不夠好,要是能提供Madeline三種語言的環境就更棒了呢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ll Me A 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